2004年1月31日,针对股市连续多年低迷及市场长期积累的股权分置的矛盾,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2014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分总体要求、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培育私募市场、推进期货市场建设、提高证券期货服务业竞争力、扩大资本市场开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资本市场良好发展环境等九部分内容,因此被市场人士称为新“国九条”,为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改革要求、目标、制度环境已与2004年“国九条”出台时期大不相同,新“国九条”针对当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对症下药,从国务院层面对资本市场下一阶段发展进行顶层规划再设计及制度重构,将为我国市场改革发展释放新的活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及资源配置能力,也将使市场参与各方获得改革红利。
李克强总理曾在审计署考察时强调“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释放改革红利”。金融审计作为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更需要适应当前形势,快速转型升级,进一步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促进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从审计实践看,要准确把握新“国九条”的要求和内涵,找准金融审计工作着力点,揭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政府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从而提升审计监督成效,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贯彻落实新“国九条”,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经验,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
一、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在新“国九条”中,要求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策性的作用。如以市场化原则进行注册制改革、并购重组、完善退出制度安排等,确定了政府在资本市场的基本职能,如履行监管职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亟需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去除政府对金融市场信用的隐性担保,这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许多问题产生之根源。如不去除,则市场化信用体系难以确立,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就不可能。二是如何把政府的权力关到制度笼子里,即对政府之权力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特别是对监管者的权力的有效监管与约束。而这两点是处理好资本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关键所在。
为了促进市场有效落实新“国九条”精神,金融审计工作被推上了更高的层次,对金融审计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职能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许资本市场未来将成为混合所有制发展的重要平台,金融审计应该围绕改革的目标任务,促进资本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资本形成和股权流转,从反腐、改革、发展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深入揭示体制机制性问题,及时发现、纠正影响经济改革进程问题,积极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跟进权力清理,促进简政放权,助力改革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二、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从全局看,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载体,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国际话语权。当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融资难、公司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化公司治理的经验和市场竞争力,实体经济的发展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前进步伐,制约了市场的创新能力发挥,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瓶颈。
大量资金涌进影子银行,由于影子银行涉及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横跨货币、信贷、资本、保险、理财等多个金融市场,局部性金融风险时有发生,这成为我国当前金融风险体现的最大隐患。防控金融风险也成了当前经济中重要问题。为了防控风险、完善金融结构,资本市场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鼓励合理金融创新同时,坚持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金融创新要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为目的,严格限制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复杂金融创新。而这样做就是要让金融服务回归它的本质,当前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就是金融本质的异化,金融不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而是通过过度的信用扩张,让资金在金融市场体系内循环从而把金融市场当成少数人谋取暴利的工具,直接危害着实体经济,甚至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新“国九条”要求强化风险防范,始终把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贯穿于市场创新发展全过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金融审计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从一般信贷业务,到中间业务、投资理财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金融衍生工具等等,随着金融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复杂程度加深,审计的难度也加大。金融审计的重点从过去主要摸清家底、关注其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转变为主要关注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是否设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风险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展业等经济业务活动是否有效益,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反映,有无重大风险隐患等等。金融审计人员应该关注国内外金融创新趋势,研究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措施。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发展迅猛、法规严重滞后、风险覆盖面广的金融创新业务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后果,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处理好风险自担与强化投资者保护关系
对于处理好风险自担与强化投资者保护的关系,之所以会如此重要,就在于中国金融市场不成熟、投资者金融知识不足容易受到伤害,更重要的还在于投资者行为基本上处于政府对市场信用完全隐性担保条件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强,也不愿意风险自负。比如,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常发生的“房闹事件”就可能看到,这些住房投资者,当购买的住房价格上涨时,就将收益归于自己,当购买住房价格下跌出现亏损时,就会引发纠纷,或要求退房,或要求房地产企业给其补偿。而当前资本市场的“刚性兑付事件”,其性质也差不多。如果这样问题得不到解决,资本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就还会遇到很多阻碍。因此,新“国九条”要求在引导投资者培养理性投资理念的同时,也要保障投资者各种合法权益。如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保护,那么投资者就得对其投资风险真正负责了。
通过金融审计工作,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培育理性投资理念,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健全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参与权、求偿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四、处理好积极推进与稳步实施的关系
最后就是如何把握资本市场改革的力度、节奏和市场承受度的问题。资本市场改革就是要改变扭曲了的价格机制,扭曲了的市场行为及利益关系,保证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但资本市场改革同样是一次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如果改革的力度没有把握好,其改革就可能受到来自既得利益者严重阻碍,从而可能会严重影响改革的进程,甚至于导致资本市场改革失败。因此,把握好这两者关系,同样是保证资本市场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金融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的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促进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层级适当的资本市场规范体系,整合清理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完善监管执法实体和程序规则。金融审计就是要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防范机制。
联系人:袁洪生 电话:13505323629 QQ 号:79762688
联系人:袁洪生 电话:13505323629 QQ 号:7976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