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企业过去办一件事,经常要跑五六个部门,几乎是‘见庙就进’、‘见菩萨就烧香’。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说了这样的话。
总理的这番话,说的是企业办事难。他向参会人员列举了自己听到的“市场声音”。比如,一位粮食流通企业负责人,拿到了营业执照,却还需要办理粮食流通的许可证;一位创业者创办物业公司,很快拿到了营业执照,但许可证却迟迟办不下来,无法经营;还有一家致力于海外投资的企业,在很长时间里每个投资项目都需要政府审核。有的企业家向总理抱怨:明明是企业自己的资金,好像政府比我们还心疼!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同时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政府不同部门投资项目在网上“并联”,用一个“窗口”对接办事群众,实现“一条龙服务”。
给予市场主体广泛的行为自由,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主体的潜在活力。削减前置审批就是不让企业“竞争没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举措带来的准入门槛降低,正在极大地调动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与之相伴的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认为,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将给予市场主体更广泛的行为自由。
因为现在要搞很多项目的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出来、完善以后,前置审批都可以不要了。从负面清单来讲,除了列在清单上面的那些是需要审批的,其他没列在上面的都不需要审批,那么前置审批也就形同虚设,没有必要了。这可以理解为是简政放权的进一步行动,将释放经济活力,释放微观主体投资的积极性、经营的积极性。
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实行五个“一律”,也就是:对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前置条件;对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为前置条件的,一律不再进行前置审批;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前置条件,除确有必要保留的外,通过修法一律取消;核准机关能通过征求部门意见解决的,一律不再进行前置审批;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外,一律不得设定强制性中介服务和指定中介机构。对确需保留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要制定目录,并向社会公布。那么,这五个“一律”,是否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呢?放权不等于弃权,政府职能仍然不能缺位。
我们过去担心政府如果不管就会出问题,所以要求政府来管。现在政府不管了,问题会不会出来?这也需要有所考虑。取消前置审批,但不能放弃政府的监管职能。所谓监管,就是企业按照放松条件后,注册了、立项了,开始经营了之后对于它的运转情况,政府事后的监管必须想办法配套跟上。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周德文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实际上也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把生产经营权还给企业,政府不当“保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它们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加优惠的服务、优质的服务,而不是事事都去管。民营企业都有董事会,对外投资的决策可以自己督促,不需要政府事无巨细当保姆。企业如果按照经济规律办自己的事情,那么就一定就能够办好。我们希望政府真正简政放权,让企业自己去独立经营,这样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联系人:袁洪生 电话:13505323629 QQ 号:79762688
联系人:袁洪生 电话:13505323629 QQ 号:79762688
联系人:袁洪生 电话:13505323629 QQ 号:79762688